苏联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面对法西斯德国的入侵。这场侵略对苏联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和损失。战争期间,苏联人民英勇抵抗,据统计,有超过2700万的人口牺牲,这是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的重大牺牲。
苏联战前45%的国民生产总值和47%的农业可耕地的苏联人口最稠密、工业最发达的地区经济遭到破坏,苏联最发达的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被拖后了10~15年。
“四五”计划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与“三五”计划实施时期都有一定的变化。国际上,美苏冷战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由于深陷越战泥潭,在冷战中处于守势,而苏联则迅速扩展其军事力量,处于攻势。在这种国际新形势下,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加快了与美国接触。
苏联的四个五年计划是指1946年至1950年,苏联继续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这段时期是斯大林晚年时期,苏联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成为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此期间苏联推广自己的苏联模式。历史背景 受到重创 法西斯德国的侵略给苏联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
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是指1946年至1950年,苏联继续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这段时期是斯大林晚年时期,苏联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成为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超级大国。此期间苏联推广自己的苏联模式。
1、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试图通过引入一些市场机制来改善苏联经济的效率和生产力。提出了科学技术革命的理念,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农业和工业现代化。还试图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以满足人民的需求。政治改革:勃列日涅夫试图加强苏联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并推动更加集中的决策过程。
2、长期以来,勃列日涅夫时期给人们的表象是稳定,有的论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为稳妥的改革。但是,持这样观点的人没有看到,这种稳定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相当一一个时期里是意味着停滞。 勃列日涅夫提出稳定”的口号,实际上是静止不动。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 联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 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 人的物质刺激作用。
4、勃列日涅夫 苏联的鼎盛时期,也是衰落的转折点。只会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 内贪污腐败盛行,权力高度集中,体制进一步僵化。典型的回光返照。戈尔巴乔夫 软弱的妥协者,亲西方,把西方模式照搬到苏联,没有意识到苏联的国情不适合多党民主制。最终只能使苏联解体。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开始于1929年,并在1937年基本完成,这标志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则始于1930年1月5日,并在1934年被宣布基本实现。
年,社会主义工业化正式取代“新经济政策”。至1937年,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以完成第二个五年计划为标志)。农业集体化是苏联于1930年1月5日开始推行的政策,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至1929年(实际上,1928年一五计划启动时,新经济政策已逐渐结束)。 农业集体化运动在1930年至1934年间进行。 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从1928年开始,至1937年结束,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①、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1921年随着国内战争结束,苏俄政府 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得到巩固。②、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
1、年。 1936年12月,苏维埃颁布新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当时斯大林明确宣布:“所有的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只剩下全新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2、【答案】:D 1936年,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通过的苏维埃宪法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答案为D(P313)。
3、到30年代后半期,苏联基本上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宣布1937年苏联已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1942)是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开端。
4、通常讲,是1936年苏联新宪法作为标志。斯大林从1924年全面废止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实质是把工业的生产资料由私有转变为公有制。另外,在农村则通过农业合作化,把农业生产资料转化为公有制。
5、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其基本内容是: 在政治方面,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党中央最高机构(政治局或主席团)。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各级领导机关变成徒具虚名的附属品。
概括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基本途径。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有何突出特点?(4分)①途径:充分利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②苏联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政权干预的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
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统一计划,集中管理,实行高积累、高速度,迅速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成份。
侧重,侧重于重工业,如果没记错的话在一五计划中苏联将80%的投资用于重工业,由此也建立了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高速度 斯大林一直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标志之一。苏联在工业化期间工业发展的年平均速度为17~20%,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几乎达到30%。
世纪30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的特点为:(1)生产资料所有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工业化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4)分配方式:平均主义 20世纪30年代,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加上天灾.导致苏俄严重的经济危机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答案C 导解: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每年给农村提供几万台拖拉机,初步实现了耕种的机械化作业。
变化:1928-1929年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必须要以工业化为核心,同时建立集体农庄,实现农业的集体化和机械化,打破小农经济。因此,废除新经济政策实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势在必行,1929年是苏联大转变的一年。
苏联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农村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也在1929年展开。斯大林视察农村后,提出加速改造个体小农经济,中伏尔加边区积极响应,迅速组建了大量集体农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的比例大幅上升。全国范围内的全盘集体化运动紧随其后,短短两个月内,近半农户加入集体农庄,达到了50%的比例。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年上半年,斯大林视察农村,要求加快对个体小农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此后,中伏尔加边区的党政领导提出要迅速把全地区变成全盘集体化,并着手大规模组建集体农庄。只二个月时间,就组建起500个集体农庄,全地区62%的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在斯大林提议和主持下要求马上在全国范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